新聞網訊 近日,中央民族大學在海淀校區知行堂舉辦“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名家大講堂”系列課程講座第二十七講“公共體:羅馬政治哲學對共同體的建構”。講座由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哲學系李猛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由文學院院長張翔教授主持,并向李猛教授頒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聘書。

李猛指出,羅馬在古典政治思想傳統中,尤其是在政治哲學的原創性建構上,常被認為有所欠缺。然而,羅馬政治思想的真正貢獻在于其對現代政治共同體構建的深遠影響。李猛重點分析了西塞羅在其著作《論國家》中對“Res Publica”這一核心概念的探討。西塞羅將“Res Publica”定義為“人民的公共事務”,強調其基礎是法權和共同利益的分享。李猛追溯了“Res Publica”一詞在歷史中的翻譯和理解變遷,例如在文藝復興時期,它被用來翻譯亞里士多德的“政體”,并逐漸與“共和國”等概念關聯起來。盧梭、奧古斯丁等思想家都曾深入解讀或批判西塞羅的定義,這影響了從古至今對正義、利益和政治共同體的討論。
李猛進一步闡明,“Res Publica”并非簡單的政體形式或國家管理方式,而是一種獨特的、高度實體化的“政治公同體”。它是在羅馬復雜的政治實踐中,通過公民間的互動、沖突、爭辯乃至法律和制度的構建而形成的。

李猛對比了羅馬的共同體與古希臘城邦的共同體。希臘城邦被視為基于情感和自然關系的“自然共同體”,而羅馬共同體則更具抽象性和形式性,它借助“Res Publica”這樣的政治公共體,通過法律和法權認同將龐大多樣的民眾構建成一個統一體。這種超越了傳統自然共同體的建構方式,為理解大型政治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了關鍵性的啟示,對當今的政治思考仍具有重要意義。

該系列講座由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期刊社協辦,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就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核心理論問題展開討論,旨在推動學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建設。【以上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攝影/亓慶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