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針對疫情期間的特殊情況,為進一步豐富管理學院學生線上學習內容,引導同學們共同探討時政熱點、有效拓展思維視野,4月19日下午,管理學院舉辦“新冠肺炎疫情對民族地區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主題線上講座。
管理學院副教授劉璐琳老師從如何應對疫情產生的超級沖擊出發,以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為切入口,著重闡述了在線教育發展的趨勢與民族地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等內容,對民族教育的應對策略進行了理性分析。此次線上講座由研究生會學術部主持,校內外師生積極參與,充分激發了與會師生結合專業優勢對當前疫情防控中管理問題的思考。
本次講座講授了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并非一次性的,而是分階段、多批次的,必須持續關注第二波和第三波沖擊。

在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知識精英紛紛向中心城市集中,這種“吸管效應”帶來的資源聚集,使部分人獲益更多,也加劇了另一部分人的困境。面對新冠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如果臨時性停課,不僅教學時間的減少,影響學習成績,還會加劇教育各方面的不平等。為保持學生學習的連續性,確保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發展信息化教育是必然選擇。
最后,面對這次疫情,劉璐琳老師就優化學校在線教育網絡環境、整合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健全在線教育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發展我國信息化教育的一些建議。
19級會計學碩士劉宇琦表示,在講座中,劉老師提到了民族地區教育設施的落后、教育資源的不均等問題。其中以西藏地區為例進行了說明,將各個地區的教育經費等情況進行了對比,發現盡管西藏自治區基礎教育發展速度比較快,但是總體發展水平還是比較落后,“教育差距的核心仍然是城鄉差距,這些都成為阻礙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原因,特別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嚴峻,因此民族地區仍需要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我們也相信通過各方不斷地努力,最終能夠引領民族地區教育的均衡發展!”
19級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裴姣麗說,“新冠肺炎對我國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疫情之下民族地區的教育應該怎樣發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劉老師從西藏地區著手,通過一系列客觀數據,為我們深入分析了民族地區教育資源不均等的現實與困境,同時提出了一些破解不均等化的路徑,帶給我們新的視角去研究民族地區的教育問題。”